当前位置:首页> 正文

燕州(燕州古城)

燕州(燕州古城)

燕州山城位于今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官屯村东南、太子河北岸,坐落在海拔约196米的石城山上。该城北距灯塔市约20公里,西距辽阳市约30公里,与辽金时期著名的冮官屯窑址隔河相望。辽宁著名考古学家王绵厚表示,燕州山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。魏晋时期,这座山城称白岩城;至辽代,改为岩州(民间俗称“燕州”),隶属沈州(即今天的辽宁沈阳);到了金代,将此城降为石城县;明代为防备建州女真,将此城改造成为一个军粮囤聚地;清代时,此城废弃。想当年,唐太宗、名将李勣曾率兵于此跃马扬鞭,为这座雄伟山城留下了难忘的岁月投影。

老地方

传说与历史中的“白岩城之战”

长期以来,西大窑镇一带流传着“唐太宗智取白岩城”的故事。故事的梗概:唐太宗征东时打到白岩城,敌方以逸待劳固守坚城,而唐军远道而来利在速决,双方陷入胶着状态。令人不解的是,唐太宗不急于进攻,而是鸣金收兵,命唐军将士刀兵入库、马放南山,山城守军发现唐军漫山遍野捕捉野鸽、麻雀,似无心恋战,遂立于城头指点笑骂,讥嘲唐军无能。白岩城不仅山陡城高,且军粮充足,唐军若长期围困,自身的粮草补给不畅,恐后援难继,一旦敌方援兵四面齐至,对孤军深入的唐军包抄夹击,后果将不堪想象。

几天过后,某日入夜,准备停当的唐军趁敌防守松懈之际,将硫磺等引火之物缚在捕捉到的数千只麻雀、野鸽的翅膀上,突然向山城放去,千只麻雀、野鸽如一片乌云空临燕州城,并落在山城内的屋舍、仓库、马槽等处,将硫磺等危险品四下播撒,燕州城转眼成为一座巨大的“火药库”。

此时,山城守军方恍然大悟,却为时已晚,但见城外飞箭如蝗,遮天蔽日的火箭被唐军射进山城,遍布城内的硫磺被瞬间引燃,山城内顿时烈焰冲天!火借风势、风助火威,山城悬崖下的太子河水都被烧成赤红!眼见山城难守,白岩城主孙代音派人请降,唐太宗趁势攻下白岩城,奇计破敌。

传说终归是传说,真实历史中的白岩城之战是如何进行的?史载,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唐太宗李世民攻破辽东城,杀敌兵万余人,获城民四万口,随后向白岩城进军。乌骨城(今凤城东南)敌将遣兵万余援白岩城,唐将契苾(bì)何力率劲骑八百击之,带伤追击数十里,斩千余人。

打退援军后,唐太宗命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(jì)率唐军攻打白岩城。《新唐书·李勣传》描述当时的战况时写道:其城因山临水,四面险绝。李勣以撞车撞之,飞石流矢,雨集城中。帝临其西北,城主孙代音请降曰:“臣已愿降,其中有贰者。诏曰:“必降,建之城上。”孙代音举帜于城上,高丽以为唐兵登也,乃悉降。

唐军退兵后,孙代音反叛,奉唐太宗之命,李勣复攻此城。军士奋勇登城,孙代音见寡不敌众,率2400名兵将、居民万余人,投降唐朝。唐军两次出手、两番周折,才拿下了这座白岩城,这就是正史中记载的“白岩城之战”。

《隋唐演义》智多星徐茂功的人格魅力

千年前,燕州山城曾来过俩名人:一位叫李世民,一位叫李勣。

李世民,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,世人皆知;李勣的名字未免有些生疏,但提到《隋唐演义》中的瓦岗寨军师、智慧达人徐茂功,估计至少一半中国人便心领神会了。

不过,历史上的“徐茂功”可不是出谋献策的文人,而是征伐四方的大唐名将、英国公,隋唐十二次征伐高句丽,最终灭此强邦,彻底解决东北问题的,就是这位被艺术化的“徐茂功”。

李勣不姓李,原姓徐,名世勣,字懋(mào)功。后因战功卓著,被唐高祖李渊赐姓李,又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,缩称李勣。

皇帝赐姓,尊贵无比,但民间百姓却不以为然。认为叫“李勣”吧,响亮而不大气;改回以前的“徐世勣”吧,大气而不响亮。兼顾两者,去芜存菁,遂将其人的原姓与字合二为一,是为“徐懋功”。有时,“徐茂功”还写成“徐茂公”,公,含敬意,而且,历史上的徐茂功曾被封为大唐英国公,因成功而封公,怎么解释都对路。

拋开表象看实质,说智慧、论通达、讲胸襟,小说中的徐茂功与历史中的李勣,这真是如出一辙的。

首先,李勣“会站队”,形势判断感极佳,从翟让到李密再到李世民,他总能未雨绸缪,辨明方向,纵然风云变幻、世事无常,却总能安然稳坐,立于不败之地。

其次,李勣懂人心,会做人。隋末唐初,改朝换代天下骚动,缺的是粮食,缺的是秩序。家资饶富的李勣不吝其财,开仓放粮,广济贫民,深获一方人望。上了瓦岗寨,他告诫李密:再穷,不能掠父老;再难,不能抢乡邻!盗亦有盗,做人,必须有底线。闻此言,老家人感激涕零。

待挥师打开大隋黎阳仓后,李勣第一时间所做的,就是赈济四方百姓,让乱世中的穷人吃饱饭,保住命。这一善举,使瓦岗寨声名大振,立刻占据了道德制高点,迅速扩军20万!

最后,李勣会做官,会当领导。遇事先开会,先听大家意见,不打官腔,不作伪,下属之策但凡有可取之处,必欣然采纳,令人如沐春风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
待打个胜仗,取得了成绩,身为主帅,李勣又把功劳让给下属;得了钱财,尽分将士;有啥好事,先挂着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,先想着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……李勣的人品,真是没得说!

李勣去世,皇帝哭、大臣哭、士兵哭、百姓哭,连未见其人的蕃邦之士都没有不难过的。客观而言,人品,才是一种高端的智慧。

李勣是大唐真正的战神。平生百战,除早年被刘黑闼偷袭被迫溃退外,堂堂战阵,从无败绩。北扫塞漠,南定维扬,平东突厥、克薛延陀、灭高句丽……称大唐半座江山是李勣打下来的,都不为过。

大唐名将如云,史称最杰出者,非李靖、李勣二人莫属,但让李世民评属下战力,却只点三人:李勣、李道宗、薛万彻。

看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可知,李唐王朝离不开李勣。李勣去世,太子送、百官送,唐高宗李治为其亲撰碑文,情透纸背,站在未央故城上,望着李勣灵柩远去的影形,痛哭失声。

讨平辽东功成之日,李勣随唐高宗共赴太庙献俘,唐高宗敬第一杯酒,李勣敬第二杯,称“亚献”,这是李勣载入史册、尊宠无比的人生辉煌日!史书将李勣与古之名将白起、韩信、卫青、霍去病相提并论,实乃中肯之评,绝非溢美之辞。

唐太宗李世民的伟人襟怀

翻阅历史会发现:带有鲜卑血统的中华古代帝王,不少人的能力与气度卓尔不群,非凡人可比,如:唐太宗(李世民)、燕高祖(慕容廆)、辽太祖(耶律阿保机)。

这些人不仅自己厉害,手下人也个个超凡脱俗,君臣携手合筑“神团队”,联袂共写一段史诗般的流金光阴。

唐太宗很有威严,像李靖那样的旷世名帅,李世民一旦震怒,竟吓得大气不敢出!这绝非以权压人,而是他行得正、占住理、有自信。

讨论国事,萧瑀、魏徵们经常公开顶撞,疾言厉色,气得唐太宗火冒三丈,扔帽子、摔杯子、推桌子……换别的朝代,这些人早午门斩首,祸及九族了,但对这些持不同政见者,唐太宗该用照用,一个指头都不碰,还褒赞、还重赏、这旌表,这是怎样的胸怀!

唐太宗从不把自己的臣子当“奴才”,而是视其为股肱、战友、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,跟属下相处,他从不搞彼此牵制的低俗三十六计,从不玩阴的。

李勣患病,他心急如焚,甚至把自己胡子烧了当药引子,为救李勣,什么君臣尊卑全然不顾,连迷信的招儿都使上了!

魏徵病危,唐太宗守在他床边,说:“我现在就把公主许给你儿子,让你儿子当驸马,这样能不能让你心情好一点?”

凡事怕对比,就连敌国高句丽的臣民也感动于唐太宗的仁德义行,一批将士欲弃昏暴的泉盖苏文,投靠明主唐太宗,但太宗予以婉拒,说:“我若收留你们,你们的国王就会杀你们全家,我不忍让你们妻离子散!”于是,给钱给粮,礼送回家。这些人感激涕零,一路上,成了歌颂大唐王道、太宗圣明的“义务宣传队”。

贞观之世,是中华历史上的“理想时代”。难怪史学界将历代中华族群分为若干阶段后,对其中的“汉唐人群”,始终无限缅怀;对“盛唐人格”,始终深情讴歌。

展开全文阅读

相关内容